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

批判性思考 第六章 聽懂言外之意-找出隱藏的假設與論證

前面幾章中,提到了一個有效的論證所應具備的要素。但並不是所有論證的特性都這麼清楚,論證依據通常是不確定的假設,同時也暗藏一些說服的技巧。
這一章節討論了用來強化論證、但並未明說的訊息,這種言外之意可以增加說服的力道。能夠聽出言外之意,更能掌握論證的結構,也更能判斷是否要同意論證的觀點。

什麼是假設
對批判性思考而言,一項論證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任何內容,都叫做假設(assumption)。
論證幾乎都含有假設。作者不證明這些假設的真實性,而是要求閱聽者直接接受,通常這樣做可以結省時間,也可以讓論證單純一點。

範例1
假日是放鬆與享樂的時刻。今年,成千上萬人的假日卻毀在我們的沙灘那一大片漏油上。


假設1:一般人會認為假日就是要放鬆、要享樂,但假日的原意是要求人們安靜反省才訂定的。此外也會有學生利用假日打工。
假設2:成千上萬休假的人,都會到海邊去。
假設3:這些放假去海邊的人都不喜歡沙灘上有油汙
假設4:沙灘上的油汙本身可以毀掉假日
假設5:閱聽者都瞭解假日、沙灘、放鬆、享樂、毀掉、我們的、漏油…等這些字代表什麼意思,不需要特別定義。

以上這幾個假設,都算是合理的假設。我們大可不必要求作者去證明,到海邊度假的人都想要一個無油汙的沙灘。因此若要求作者花時間去解釋這些說法,是一種沒必要的行為。

未恰當運用隱性假設
我們常用未明說的假設來支持論證的結論,但有時用的不好,反而達不到效果。

範例2
假日是放鬆與享樂的時刻。人們需要利用這段時間,釋放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壓力。今年,成千上萬人的假日都將因為我們的海灘上有油汙而泡湯。因此,已經為假日做了各項預約的人,都應該得到補償,以彌補這個假日帶來的壓力。

假設1:人們有權因為假日泡湯、壓力無法抒解而得到補償。如果沒有建立這樣的假設,後面這項「遇到特定的狀況應該得到補償」的論點就不能成立。
假設2:人們放假時,有權利不去感受任何壓力。
假設3:如果已經預約,但假日又出狀況,無論如何都要有人支付相關費用。

這樣的假設只有在某些情況下才能成立,這段短文的假設解釋得不夠清楚,也不完全依據事實,所以讓人覺得有點牽強。

沒有根據前提的推論
所謂的「沒有根據前提的推論」,是指「沒有連貫」。有時候我們會搞不清楚作者怎麼會提出那樣的結論,理由與結論中間似乎有斷層,遇到這種情況,我們就會懷疑中間存有隱藏的假設。

範例3
獄中的人數每年都在增加,已經大幅超過一百年前的人數,很多監獄都已經爆滿了。幫助罪犯重新回到社會才是比較好的作法。


這段文章的結論是,幫助罪犯重新回到社會是比較好的作法。但這句話跟前面提到的理由似乎沒有合理的關聯,監獄人口過多、監獄過度擁擠,這可能都是事實,但並不能說明更生與坐牢兩者孰優孰劣。這就叫做沒有根據前提的推論。

範例4
研究顯示,監獄不僅不能矯正犯人的犯罪行為,反而擴大他們犯罪的領域,教導他們繼續作奸犯科,以及怎樣可以不再被抓到。另一方面,諸如提供教育、增加他們的社會責任,安排他們和被害者面對面等這些方法,屢屢在個別案例上發揮功效,幫助人們遠離犯罪生涯,不必把牢獄當作唯一的選擇。


此處的結論是從前面的理由導出來的。作者提初的理由很清楚的說明:坐牢沒有用,幫助犯人重新回到社會比較有用。

作為理由之用的隱性假設
作者可能把隱性假設當作理由,證明論證的正當性。實際上,這樣得來的結論算是「無中生有」。

範例5
考試是評估學生學習成果的基本方式,大家也都知道考試會帶來多大的壓力。不知道有多少人很怕聽到象徵考試結束的這句話:「把你的筆放下來」。如果考試的時候時間過多,就生就可以更從容地答完後面的問題,成績也會比較好。殘障學生可以要求額外的時間,所以考試時對他們比較有利,那是不公平的。


結論:殘障學生可以要求額外的時間,所以考試時對他們比較有利,而那是不公平的。
支持這個結論的3個理由:
1.如果考試時間夠多,學生就能更從容地答完後面的問題
2.如果更能從容地回答後面的問題,成績就會比較好。
3.殘障的學生可以要求額外的時間。

這之中有一個隱藏的假設,就是:殘障的學生會利用額外的時間從容地回答最後的問題。如果沒有這個假設,這個論證的推論就有了斷層。
這個論證完全沒有談到殘障考生的不便之處,很可能多餘的時間根本不夠彌補殘障考生面對的這些問題,更別提比較有利了。需要提出更多的證據,才能證明是否有任何學生不公平地因為額外的時間而獲利。

將論證的基礎建立在前提上
當論證形成時,它其實是建立在特定的觀念、理論或假設上,這些就是所謂的前提。

範例6
機場管理單位主張,因為去年使用機場的足球迷比例增加了,所以他們需要更多安全人員。


這個「機場需要更多安全人員」的說法,是基於「足球迷一定會造成機場更多安全危機」這個前提。

偽前提
前提是論證的基礎,就好像地基是大樓的基礎一樣。如果前提不夠穩固,論證就會垮下來。隱含的假設如果不正確,這個論證就是基於偽前提。

範例7
慶典舉辦之前,有報導認為主辦單位應該要提供五十萬人使用的設備。這項主張所根據的是一個偽前提,認為民眾會想要到慶典會場去觀看日蝕。結果當天大部份民眾都待在家裡,看電視上轉播的日蝕。參加慶典的只有七萬人,與往常一樣。


事件發生後,就很容易看出原來的論證所依據的是不正確的假設,也就是偽前提。

隱性的論證
若論證的結構清晰可辨,就是一個顯性的論證。而當論證看起來並沒有照著熟悉的論證結構發展,這個論證就是隱性的論證。

隱性的論證可能缺少下面這三項要素:
1.明顯的推論思路
2.清楚的結論
3.欲說服閱聽者的明顯企圖

隱性的論證具有以下這些用途:
1.在不知不覺中用某種訴求卸下閱聽者的心防,廣告就是一例。
2.說服某人去做他不想要做的事
3.讓對方不知不覺產生一些想法
4.威脅他人,或讓別人覺得情況很危險
5.以指桑罵槐的方式去抹黑別人
6.暗示某種後果,但不明確說出來,目的是要誤導閱聽者,或讓閱聽者以為是他自己想到的。

範例8
超過一百萬英磅的巨額獎金!我們在340萬個號碼中挑中了你的號碼,你可以贏得其中一份獎金!預知詳情,現在就打電話!


這個例子隱藏的論證是:收到這個訊息的人已經得到一大筆獎金,金額可能超過一百萬英磅。但是不是所有的獎金加起來超過一百萬、收到訊息的人是否真的得到什麼獎,這段話都沒有明說,我們只知道這個號碼有機會「贏」。通常結果很可能只是有機會參加抽獎而已,但是很多人都會被這種手法吸引,得到的獎金連付電話費都不夠。

顯意與隱意
任何訊息都會含有顯意與隱意二種意涵
顯意:明白表示的意義
隱意:論證中藏有沒有明說的含意與暗示

範例9
只有今天!
所有電腦全面降價100英磅!


從顯意的角度來看:如果你今天在貼有這張廣告的地方買電腦,通通便宜100英磅。
從隱意的角度來看:
1.在這裡買電腦很划算
2.如果你今天不買電腦,就沒有100英磅的折價了,所以心動不如馬上行動。

隱含的訊息
在關鍵之處用對字眼,或用對觀念,可以刺激閱聽者產生許多聯想,製造出強烈的隱含訊息,如:
1.在政治性的廣告中使用愛國歌曲當背景音樂,暗示該政黨是最愛國的政黨。
2.利用一隻鳥在一望無際的天空中翱翔的意象,暗示照著該論證所說的去做,就可以擁有同樣的自由與無窮的選擇。
3.帶著客戶參觀要賣的房子時,在廚房烤麵包,製造家與幸福的感覺。

利用聯想的效果
一個產生言外之意常用的辦法,是把要談的東西和另一樣東西聯想在一起。如此一來作者不需要明說,就能用另一個東西來產生暗示的效果。如:

有些產品跟金子一點關係也沒有,但名稱中還是會用上「金」這個字。或是把商品跟婚戒這類與黃金有關的意象連在一起,吸引消費者的目光。這種連結會立即產生高貴、富有、稀少等印象。「黃金時代」代表的是美好的時代,金戒指代表持久的關係,這會讓觀眾把商品和婚禮的浪漫連結在一起。這種聯想除了浪漫的婚姻之外,也暗示著消費者與產品之間,也會建立長久的關係。

刻板印象
當某個想法或人物,常常與特定的形容詞、職務或行為模式等等連用時,我們就稱之為刻板印象。

範例10
左手邊是男士的浴室,這當然是給醫生用的。女士的浴室在那邊,是給護士用的。


長久以來都有這樣的刻板印象,醫生是男的,護士是女的。這種僵化的印象目前已受到挑戰了,刻板印象的概念往往伴隨著區分「自己人」和「外人」的行為,這部分在第七章會有進一步的討論。

沒有留言: